民生安全保障网不同于住房、医疗和养老保障,它是以“民生安全风险”为防范对象,着眼于衣食住行、生老病死层面的“主观安全感受”,强调的是预防“看不见的危险”给民众带来损害,改善民众的“安全感”。因此,民生安全保障网的构建也不同于住房、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的建构,它与政府投入有一定关系,但更多地与民众是否对政府抱有信心有关。
政府信任在本质上是公民对政府、政治体制以及公务人员的态度评价、信念与信心,它是基于公民对政府或政治体制的预期而产生的,当心理预期未能附合以政府行为或效能的改善,就会降低民众对政府的评价。政府绩效、人际信任、威权主义倾向、民事纠纷解决机制都是政府信任的影响因子,“安全”作为一种公共物品,其供给状况在本质上属于政府绩效范畴。由此,有学者将食品监管、环境保护、养老与社会救助等作为政府绩效指标考察其对政府信任的影响,其城乡居民样本都显示食品安全、环境保护、抗震救灾等与民生有关的领域对城乡居民的政府信任度有显著影响。[30]
食品、环境、出行、职业等安全事件频发说明政府“安全”产品供给绩效不足,导致居民安全感下降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政府的信任程度。由此,政府作为民生安全保障网的构建者:从“信任”出发,以“强监管”“保底线”方式改善安全供给绩效,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