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与朝鲜的文化交流
明初统治者,鉴于元朝对日本等国用兵的失败,吸取前朝教训,立足于稳定国内统治,不轻易对外用兵。明太祖在《明皇祖训》中明确规定一些不征之国,他认为“四方诸夷,皆限山隔海,僻在一隅,得其他不足以供给,得其民不足以使令”,告诫其子孙不要向外扩张。[1]同时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政治、经济与文化交流。洪武元年(1368年),即遣使出访高丽,通报他已即位改元,取代元朝统治,希望与高丽重新建立外交关系。洪武二年,高丽国王遣使入明,请封爵。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,大将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,自立为王,经明朝承认改国号为朝鲜。明与朝鲜友好相处,关系密切,经济文化交流都优先于其他国家。当时中国向朝鲜输出绢、布、药材等物,朝鲜向中国输出耕牛、马匹、纸张和苎布。永乐二年(1404年),朝鲜一次就赠送中国耕牛一万头之多。政治上的友好关系和经济上的相互支援,促进了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。
明朝科举对朝鲜的影响 洪武三年(1370年)明太祖向高丽遣使,颁布科举程式,准许高丽、安南、占城的士子参加本国乡试后,可以前来明朝京师参加会试,优先录取。李朝建立后,朝鲜继续实行科举制度,规定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、《通鉴》以上各史为基本教材,应试时必须写作表章古赋,使汉文学成为朝鲜文士学习的范本。因此,朝鲜便大量采购中国的图书。朝鲜使者、商人到中国后,都备有中国旧典、新书、稗官小说的书目,按照书目找书,不惜花费重金购买,带回本国。李朝印刷业十分发达,成宗李娎时,不但朝廷大量印刷诸子百家书籍,广泛流传,而且下令各地刊印书册。经、史、子、集之外,《三国演义》也被翻印。许多朝鲜著作也在这时陆续印成,如《高丽史》、《三国史记》、《东医宝鉴》和崔致远以及各家诗文集等。成宗二年(1471年),还参照《唐六典》等中国法典及《朱子家礼》编成并刻印了六卷《经国大典》。这部政治纲领性质的大典的编印,使朝鲜的立国规模、典章制度趋于完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