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来,魁奈的学生和追随者对魁奈的理论进行研究和发展,形成了有完善理论体系的重农学派。1776年,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中把他们的学说称为“农业体系”,在进行汉语翻译时便把这个学派称为“重农学派”。
边际效用学派
与传统经济学相对立,边际效用学派把人的欲望和欲望的满足作为其研究的对象,认为社会经济就是人的欲望和社会资源之间的关系。
边际效用学派的创建者是三个独立提出自己经济主张的经济学家,他们分别是英国的杰文斯、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。1871年,杰文斯发表了《政治经济学理论》,在其中提出“最后效用程度”的理论。同一年,门格尔发表了《国民经济学原理》,提出物品的价值取决于对人的欲望中最小欲望满足的效用。之后的瓦尔拉斯发表了《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》,在其中提出了“稀少性”价值论。这几个人虽然各自的表述不同,但是他们的基本观点都是相同的。1884年,维塞尔发表的《经济价值的起源及主要规律》一书中,把他们提出的效用称为“边际效用”。此后,这个概念便一直被人们沿用。
边际效用理论提出后,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得到了很大发展,并逐渐成为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,而且其应用领域也被扩大。边际效用学派在发展的过程中,逐渐分为两个支派,一个主张利用数学方法来表述边际效用,一个主张利用心理分析方法来描述边际效用。但是不管哪个支派,都是利用边际效用理论来对抗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理论,后来又被用来对抗马克思主义中的劳动价值理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