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5] 同下书,24~25页。
[6] 黑格尔:《美学》,第三卷上册,332页,北京,商务印书馆,1981。
[7] 同上书,349页。
[8] 同上书,332页。
[9] “不能代替”并不意味着绘画或音乐比诗更高,我这里完全无意讨论绘画与诗或音乐与诗的高低问题。
第十七章 美与真善
哲学家们几乎都肯定真、善、美三者是统一的,但如何统一?三者之中孰为先孰为后?其间的主从关系如何?对于这些问题,各个哲学家、各个时代有各不相同的观点,而且这些观点之不同是与时代性、与人们对人生的意义和历程的看法紧密相连的。
一、古希腊时期
1.实际兴趣重于审美兴趣
古希腊的思想文化尚处于人类的童年时期,人们更多地重视日常实际生活的兴趣,对美的衡量标准往往深受现实的事物以及与意志、欲望联系在一起的道德观念即真与善的制约。哲学家们虽然以摹仿说的形式(审美意识的低级形式)把美同真与善做了区别,但事物的现实性和道德观念(真和善)却对美起着主导作用,真和善居于优先地位。
2.美从属于真
古希腊艺术常被称为摹仿性艺术,摹仿性艺术的特点就是摹仿现实事物,现实事物是衡量艺术的标准。正是根据这个标准,柏拉图才贬低艺术,因为它是对现实事物的摹仿,而现实事物又是对理念——真理的摹仿,艺术成了对摹仿的摹仿。所谓“同真理隔三层”说就是此意。[1]亚里士多德扩展了先前的摹仿的一般含义,认为艺术应摹仿事物的普遍性和理想性,而不是简单摹仿现实事物的形象。因此,就美与真的关系而言,亚里士多德比起柏拉图来倒是更深入了一步。但在亚里士多德这里,仍然是真对美起主导作用,尽管他认为诗的真实比历史的真实更哲学。按照摹仿说的观点来看艺术美,美显然是低于现实事物的东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