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这样,胤禛已经作了“过河拆桥”的决策,可是隆科多、年羹尧却还蒙在鼓里,一无所知。且说年羹尧,自恃有功,煊赫一时。他为了炫耀自己,在雍正二年(1724年)进京城时,极力讲排场、摆阔气。他带着兵马,前呼后拥地离开西北。王公大臣得知年大将军来京,早就在广宁门外的道路两旁,伫立等候。正午时分,一队快马过后,只见众兵丁簇拥着一人,耀武扬威而来。近时细看,那人头戴三眼花翎,身穿金黄服饰,外加四团龙补,骑着高头大马。这人正是年大将军,好不威风。王公大臣一见年大将军,无不拱手称贺,年羹尧却挥动鞭子抽打坐骑,风驰电掣般穿过了等候在道路两旁的人群,好像根本没有看见那众多的人在迎接他。
他去见胤禛时,到了御前,也只是欠了欠身,就一屁股坐了下来,随意伸开双腿,没有一点人臣应当遵守的礼节。王公大臣们看到年羹尧如此这般的狂妄举动,心里都感到愤愤不平,暗地里议论纷纷。年大将军还没有离京,种种传闻就流行起来:忽而传出,皇上犒劳在青海有功的军队,是接受了年羹尧的请求;忽而又传出,皇上惩治康熙年间主张立八皇子胤禩为太子的阿灵阿等人,也是听了年羹尧的话。所有这些传闻似乎都是想说明一个问题,即“恩威不自上出”,皇上被年羹尧玩弄于股掌之上。胤禛听了这些传闻,既感到刺伤了自己的尊严,又感到整治年羹尧、隆科多的时机已经来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