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外,又有天华翁的《水浒后传》。这一部书与《三国还魂记》相类,叙宋江再生为杨幺,卢俊义再生为王魔。象这类的“再生缘”,在民间传说中是极多的。惟此书我未见,不能评判,但以“再生”为骨架,其意境已落于凡尘,便再高明也决不会超出于《荡寇志》及《水浒后传》以上的。
又继于《荡寇志》之后的“续水浒”亦间有之。日本则常有以时事影射《水浒》的著作出版,但不是零片无可取,便是有意的强今以就古,都是无关紧要,不足轻重的,故这里一概不提了。
三国志演义的演化
一
今所知的讲史,虽以《五代史平话》为最早的一部,然《三国志演义》则在讲史中最为人所熟知,且其势力也最大。《五代史平话》埋没了不少时候,到了前十年方才出现于人间。代替了这部《五代史平话》而流行于人民之间的,只有拙笨无文的《残唐五代传》一部书。所以五代的故事,民间知道的实在不太多——虽然李存孝的神勇,曾在元曲中演之,王铁枪的能征惯战,说书人也曾加夸大、烘染,程思敬到沙陀请兵的故事,今日也还在剧场上十分流行(剧名《珠帘寨》)。宋人孟元老的《东京梦华录》卷五,所载的说话人所说的故事有专门说三分及说五代史的。他在同书中又说,京瓦伎艺,有霍四究说三分,尹常卖五代史。可见当时视五代故事与三国故事为同样的足以号召听众,以致连说话人也成了专科。不知后来怎么样,五代史的故事,竟沦没不彰了,盛行于世的却只剩了三国故事。这一种“三国故事”简直是“妇孺皆知”,“有井水饮处”无不晓得。不仅一般老百姓,皆知刘、关、张的三个结义的英雄,皆知曹操、孙权,皆知诸葛亮与周瑜,而往往以三国人物自喻喻人,以三国故事为谈说之资;即士大夫阶级,素来不大看得起小说的,也无不于暗中受有三国故事的多少影响。袁枚《随园诗话》说:“崔念陵进士,诗才极佳。惜有五古一篇,责关公华容道上放曹操一事。此小说衍义语也,何可入诗?何屺瞻作札,有生瑜生亮之语。被毛西河诮其无稽,终身惭悔。某孝廉作关庙对联,竟有用秉烛达旦者。俚俗乃尔,人可不解学耶?”《莼庐杂缀》说:“《三国演义》,不尽子虚。唯诗人不加鉴别,概以入诗,致腾笑艺林者亦复不鲜。今河南有恨这关,相传因关公过五关时,有‘立马回头恨这关’之句得名。明卢忠肃督师至此,赋诗云:‘千古英雄恨这关,疆分楚豫几重山……遐思壮缪当年事,历尽江山识岁寒。’五关六将,语属不经。吴拜经谓忠肃此诗,特有为而发。要未免失于检点。”《柳南随笔》说:“《三国志·庞统传》云:‘先主进围雒县,统帅众攻城,为流矢所中,卒。’按统致命处在鹿头山下,今其墓尚在。落凤坡之称,盖小说家妆点之词。而王新城吊庞士元之作,竟以落凤坡三字著之于题。然则衍义可据为典要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