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清时期虎患横行,除了人口增长、大量老虎栖息地被破坏之外,明清时期的气候因素,也是这一时期虎患严重的原因之一。
明清时期,当时中国的气候十分寒冷,史称“明清小冰期”,这一时期,即使是位处长江以南地区的江西地区,也经常出现“大寒”“连日大雪”等异常寒冷天气,据许怀林《江西历史上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变迁》一文统计,明清时期江西发生旱灾64次,是宋元时期的3.2倍,而水灾更是高达151次之多。
由于明清时期水旱灾害频发,导致河流干涸、草丛枯萎、大量食草动物死亡,影响到了老虎的生存环境,加上栖息地日益遭到人类的侵蚀破坏,于是,明清时期,中国的虎患逐渐进入了史上最高峰时期,以康熙二十年(1681年)为例,当年江西余干县“秋大旱,虎出伤人,连年不息”,咸丰六年(1856年),江西德化县“大旱,自夏至冬二百余日不雨,是年七月,德化东乡谭家坂虎昼食人,夜群虎过村。”
在人类的侵蚀进犯,以及自然灾害影响下,实际上从明末清初开始,关于老虎成群结队、横行出没的记载,开始不断出现在中国各地的地方志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