例(31)是自我思惟(维)、作出一个决定,语气词“著”是确认自己决定这么做,而不是命令自己这样做;例(32)“著”是强调自己“暗中摸索”,而非命令;例(33)也是强调“若不是者死王押头”这一情况。
(五)“者”“着”的语气差异及成因
唐代以来语气词“者”也可以表祈使语气。如:
(34)奉帖:“准状,放去者!”(日本·园仁《入唐求法巡礼行记》卷二)
(35)前件外国僧并仰安存,不得发遣者。(日本·园仁《入唐求法巡礼行记》卷三)
(36)丙午,全忠奏:“得宰相柳璨记事,欲拆北邙山下玄元观移入都内,于清化坊取旧昭明寺基,建置太微宫,准备十月九日南郊行事。缘延资库盐铁并无物力,令臣商量者。”(《旧唐书·哀帝本纪》)
(37)二十二日,中书禾奏:“奏宣旨,不欲令及第进士呼有司为座主,趋附其门。兼题名、局席等条,条疏进来者。”(五代·王定保《唐摭言》卷三)
这类表祈使语气的“者”一般出现在官府文告中。清人刘淇说道:“唐人疏状凡引数旨讫,则以‘者’字足之。”[23]从所表语气来看,“者”和“着(著)”大致相当。另外语音也相近,因而吕叔湘认为“者”和“着(著)”以及宋元时期的“咱”“则个”[24]为同一个语气词的不同形式,语气词“着(著)”来源于“者”,两者只是文言和白话的区别:“者”用于文言、“着”用于白话,金元时期音变为“咱”和“则个”。这四个语气词有渊源关系肯定没错。不过说“着”来源于“者”,恐以为非。因为很难回答这一问题:语气词“者”一般在小句或话题后表提顿、作话题标记,这一时期和之前也没有明显的位移迹象,怎么突然会位移到整个句子后表祈使语气呢?实际上“者”“着”两者用法也存在一定差异,同表使令时,用“者”时语气稍轻,用“着”语气稍重。[25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