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哦,这则报道有点儿意思。”雷鸣远心想,问题更复杂了,又冒出来一个海军军官,而且是个德国人,这里面包含什么意思呢……德国情人?两次失踪?幽会?如果这次也像前次一样,是第二次失踪,那死者就不是菊子?这个结论是可以成立的。但这可能吗?领事和总监不都确认女尸确系菊子了吗?文章这样说,难道别有所图,是不是有意要把水搅混?干扰视听?第一次失踪提供了一个必然的逻辑,为的是让人相信菊子还活着,这次只不过是爱火重燃,爱心作祟,再陷疯狂,甚至不排除与德国军官私奔的可能性?从失踪到私奔,顺理成章啊,文章的作者在暗示什么呢?是想把大众的视线从失踪引向私奔、堕胎或情杀吗?
雷鸣远又看了几篇不同的报纸报道,陷入了思考。
这几则报道传递的信息比较多,而且盘根错节,一大堆似是而非的听说、推测、分析和推理,把案件搅成了一团乱麻。
雷鸣远蹙着眉头,一根接一根地吸烟,仔细研究、分析着所有资料。
当抽完第六根烟的时候,他理清了思路,抽丝剥茧,条分缕析,终于发现三个疑点:第一个疑点是,这篇报道里,多次提到有个“知情人”,而执笔者仿佛是个隐身人,他隐在后面,假借“知情人”的口吻,向公众传递了一个信息,即死者不是菊子,而是另一个和菊子面目十分相像的人,可这一点分明是谎言,因为警方的验尸报告已经确认,死者确系菊子。第二个疑点是,菊子和冯?施特雷多次幽会的地点在礼查饭店,那么,礼查饭店应该是一个值得怀疑的地点,但这一点为什么在警方调查报告中没有提及?只字未提,难道是警方的疏忽吗?想到这里,他又仔细翻了翻警方的调查报告,的确没有找到有关礼查饭店的只言片语。难道这是正常的吗?第三个疑点,这篇报道,表面上在引用“知情人”的话语,但口气却十分肯定,对案情的分析也丝丝入扣,甚至连德国军官的名字、军舰停泊在哪个港口都知道得一清二楚,但这个德国人却远在千里之外,根本无法查找。这种手法,在侦探术中就叫作“事出有因,查无实据”。一个无法查证的线索,只能把整个案情引向死胡同。是谁想把案情引向死胡同呢,只能是这个隐身人,这个向报社投稿的人。